地震科學在雲端: 科學平民化的新未來
- Kate Huihsuan Chen
- 2017年5月25日
- 讀畢需時 1 分鐘
我們,到底走了多遠?
2013年,這一場演講"地震科學在雲端: 科學平民化的新未來" 道出了地震學園的起步,我們的初衷和夢想。 http://knowledge.colife.org.tw/one_video/index.aspx?sid=1353 (真對不起,老編這顆頭有點大 ><)
一路上因為許多老師和伙伴們的支持鼓勵, 我們在地震科學的推廣上, 依然責無旁貸並且熱情不退。
回首過去,只有很多感謝和更多期待。 當時的夢想,已經實體化,成了"地震速報自己來"! 而六個單元的教材,希望有更多老師們使用。 http://katepili2003.wixsite.com/future-eq-school
您,一路上都參與了嗎?
現在加入都還不遲喔!
最新文章
查看全部對慢地震有興趣的大家,看過來~ 慢地震為什麼能加速大地震的發生? 普遍接受的物理機制有兩種。一種是「應力觸發」:斷層面上的滑動不管快或慢,都能造成鄰近應力場的調整,若主震恰座落在慢滑移事件引起的「應力增加區」,這說明慢滑移事件有能力觸發下一個大地震。...
「台灣的慢地震,可怕嗎?」 這一題就讓我們用幾張投影片說明吧! * 最大振幅的表現(通常反映著斷層面「滑動的速度」),約對應到規模小於2的地震 * 持續時間的表現(通常反映著斷層面上總位移量得到的「地震矩能量」),可對應到規模約4的地震 *...
南海海槽地震的二三事。 南海海槽的巨大地震,過去發生過,未來也將會發生。多年來一直讓日本科學家極度擔憂。 南海海槽的三個孕震區(南海、東南海、東海地震),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性:常常在同個地方破裂!也因此利用其相對規律的地震週期性,可簡單的計算「平均週期」。8月8日規模7.1...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