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的活動
目的:
為了推動志工地震學並積極將地震科學與國中小教育連結,我們希望能提供有趣簡單的教學材料,將艱澀的地震學,轉化為易於取得和了解的地震資訊。
志工地震學架構在兩個平台上:1. 「台灣地震科學雲端學習平台」是一個地震資料學習平台,提供互動式介面,與所有捕震網志工分享觀測數據,並設計網路遊戲與線上教材讓地震觀測與地震科學趣味化。2. 「台灣地震學園」則是教學資源平台,提供與上述資料平台接軌的教學材料範例(教甚麼? 怎麼教?),使沒有專業背景的老師也能教地震。藉此兩學習平台密切合作,旨在建立地震科學教育的基礎設施,供教師開發教學模組,讓台灣的學生能自主性學習,其角色定位在地震科學教育的推廣、國民地震觀測網的實現以及地震科學平民化。
除了鼓勵大家建立校園地震觀測網之外,希望能讓老師們可以有更快速容易的工具,在課堂上輕鬆的介紹地震科學和地震防災概念。
以下不同的活動,若您希望我們到區/校辦理,歡迎跟我們連繫!
緣起
「台灣地震科學雲端學習平台」是一個地震資料學習平台,提供互動式介面,與所有捕震網志工分享觀測數據,並設計網路遊戲與線上教材讓地震觀測與地震科學趣味化。而「台灣地震學園」是一個地震科學教學資源平台,提供與上述資料平台接軌的教學材料範例(教甚麼? 怎麼教?),使沒有專業背景的老師也能教地震。 此兩學習平台密切合作,旨在建立地震科學教育的基礎設施,供教師開發教學模組,讓台灣的學生能自主性學習。而其角色定位在地震科學教育的推廣、國民地震觀測網的實現以及地震科學平民化。國民地震觀測網累積的地震資料,可以轉化成重要、有趣的教學材料,教育工作者們可透過網站內的圖片、影片,引領學生認識地震。亦希望有更多從事教育的人們,能透過教案撰寫的方式,分享他們教學創意以供更多人使用,透過學習,讓大家一起玩地震。
目的
為鼓勵高中教師精進地震科學與防災教育課程,特邀有興趣「教學生玩地震」的教師參與和投入以「人手一台QCN感震器」融入教學的課程研發,以培養學生對於地震科學的瞭解及認知,增進防災教育之成效。
志工地震學架構在兩個平台上,如下說明:1. 「台灣地震科學雲端學習平台」是一個地震資料學習平台,提供互動式介面,與所有捕震網志工分享觀測數據,並設計網路遊戲與線上教材讓地震觀測與地震科學趣味化。2. 「台灣地震學園」是一個地震科學教學資源平台,提供與上述資料平台接軌的教學材料範例(教甚麼? 怎麼教?),使沒有專業背景的老師也能教地震。藉此兩學習平台密切合作,旨在建立地震科學教育的基礎設施,供教師開發教學模組,讓台灣的學生能自主性學習,其角色定位在地震科學教育的推廣、國民地震觀測網的實現以及地震科學平民化。
示範議程
08:30-09:00 報到
09:00-09:30 志工地震學 (陳卉瑄教授)
09:40-10:40 家有地震儀: QCN安裝+Bonic (梁文宗博士)
10:50-11:40 找到地震遊戲 + 分組活動 (種子教師)
11:40-12:30 午餐時間
13:00-14:00 地震大小遊戲 + 分組活動 (種子教師)
14:10-15:10 上下動遊戲 + 分組活動 (陳卉瑄教授)
15:20-16:00 “地震速報自己來”地震志工挑戰賽 (梁文宗博士)
16:10-17:00 成果展演
緣起
地震來的時候,我家怎麼搖晃得特別厲害呢?
要怎麼從地震波裡,了解這個地震的特性?
怎麼從簡單的分析,看出我家是不是蓋在特別鬆軟的地層? 建築物的共振效應會讓我在遇到甚麼樣的地震時,感受異常的震度?
這些問題,你自己也可以慢慢探索的! 從"辨識地震波"開始,我們一關一關挑戰志工地震學。
由台灣地震科學中心TEC支援、地震學園執行的「地震學園列車」, 將在2016~2017年慢慢駛向台灣各地。由簡至繁,我們有三階段的示範教學/展示,邀請各級學校提出到校/到社區示範教學的申請,我們將安排時間去訪。
三階段活動方法
地震學園列車一二三: (1) 辨識地震波 (2016/5~9) --> (2)建立自己的小小地震站 (2016/9~12) --> (3) 建立居家/校園地震觀測史 (2017/1~4)
(1) 辨識地震波 (2016/5~9)
經由一~兩小時的"地震速報自己來"遊戲時間,讓學生挑戰地震波辨識和分析!
示範教學內容: a. 找到地震 b. 地震有多大 c.斷層面解 d.競賽擂台 (見此pdf)
需求: 電腦教室 (一人一台電腦 or 兩人一台)
學員人數: >50人 (不限學生,老師、家長都歡迎參加)
(2)建立自己的小小地震站 (2016/9~2017/2)
經由一~兩小時的"QCN和樹莓派的完美結合"實作,建立自己的居家觀測站!
示範教學內容: a.QCN感測器安裝 b. 樹莓派操作 c.居家地震資料的瀏覽
需求: 電腦教室 (一人一台電腦 or 兩人一台)
學員人數: >50人 (不限學生,老師、家長都歡迎參加)
(3) 建立居家/校園地震觀測史(2017/2~8)
經由一~兩小時的”志工觀測網:地震個案報導”,我們來看看,自己手上的小小測站,可以怎麼用? 怎麼分析?
需求: 學員必須攜帶自己志工測站收集的地震資料,以做個案分析
學員人數: >50人 (不限學生,老師、家長都歡迎參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