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地震預測行不行】
Q:為什麼要準確的預測地震會這麼困難?
因為「造成地震發生」所需要的物理特性,隨著時間而變,並沒有單一自然現象能精準的「看出」大地震發生前的徵兆 (也就是前兆現象)。 而地震前兆異常並不總是會發生,目前全世界唯一在地震發生前,提出「地震預報」、大獲成功的,就是海城地震,然而在它成功的背後,並沒有嚴謹的「地震預測」科學理論所支持,反而偏向於大膽採取行動的幸運結果。
而依據大量資料的地震統計法則,有嚴謹的學理基礎,但沒有任何一個統計模型可以說「喔我的方法用在每一個大地震,都準!」
在統計資料和經驗分析法則下的判斷,以至於進行大膽預報,就算成為功臣,從來就不是我們追尋的目標。
大地震前顯著的地震前兆現象,曾經成就了世界上唯一成功預報的海城地震。然而隔年,唐山地震發生了。這一次,沒有種種前兆異常現象的同步發生,地震預報亦無法成行,死亡人數超過24萬人。這再度說明地下介質特性隨時間空間而變,前兆異常不總是能被偵測/釐清,而地震活動頻繁的臺灣,前兆異常更是困難!
Q: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「我能預測地震喔!」的說法?
事實上,數據只要是有其理論依據的,不管由各種不同的觀測、模擬或統計分析接入,都值得長期投入、直到成就它們的科學價值。而不同科學家們的地震預測數據,只要能公開化、透明化(所以能被檢驗和挑戰),都是可以參考和討論的。
對於未經檢驗、沒有數據說明「過去的預測準確度是多少」,我們有沒有承擔強制疏散的社會成本?
預測地震,是一個未竟的科學任務,仍待更多數據和更人工智慧的手段進行探究。然而「居安思危,時時做好臨震準備」,才是保障自己生命財產的最佳解方。
Comentários